微信
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:孩子像上了发条的“小马达”,坐不住、注意力不集中,玩具扔得满地都是,说过的话转头就忘,甚至在公共场合也停不下来……当“好动”超出正常范围,可能就要警惕儿童多动症了。作为儿童保健科医生,前面和大家说了“多动大王危害和识别”,今天就来聊聊多动症的科学管理方法,帮家长们少走弯路。
首先,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儿童多动症?,医学上称为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(ADHD)”,这部分孩子又被称为A娃,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,多见于学龄期儿童,但很多在学龄前就会表现出明显症状。主要特征包括:
注意力不集中:上课时容易分心,做作业时频繁走神,听故事时坐不住,经常丢三落四;
多动冲动:手脚不停,在座位上扭来扭去,上课或吃饭时擅自离开座位,话多、喜欢插嘴,情绪容易急躁,甚至出现冲动行为(如抢玩具、突然打断别人)。
多动症的干预核心是“理解+引导+支持”,家长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:
秘籍一: 先“接纳”,再“引导”,建立良好亲子关系
爸爸妈妈们首先要调整心态:告诉自己“孩子不是故意的,他需要帮助”,避免用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”“别人都能坐好,就你不行”等否定性语言;每天留出10-15分钟“专属陪伴时间”,全身心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(如搭积木、读绘本等),让孩子感受到“即使我不完美,爸妈也爱我”。
秘籍二:用“结构化”环境帮孩子建立规则
家长们可以制定可视化时间表:把一天的流程(起床、吃饭、做作业、玩耍、睡觉)画成图片或表格贴在墙上,让孩子知道“接下来该做什么”;
简化环境干扰:孩子学习或做作业时,收起玩具、关掉电视,书桌只放当前需要的物品,减少分心因素;
指令要“简单具体”:不说“你把房间收拾好”,而是拆分成“先把积木放进盒子,再把绘本放回书架”,一步一步引导。
秘籍三:用“正向激励”代替批评,强化好行为
家长们可以:及时表扬“小进步”:当孩子专注完成一件事(哪怕只是安静坐了5分钟),具体描述优点:“你刚才搭积木时没有乱跑,特别专注,妈妈很开心!”;
设置“奖励机制”:用星星贴纸、积分卡等记录好行为,积累到一定数量兑换孩子喜欢的奖励(如一次亲子游戏、一本绘本),让孩子感受到“好行为有好结果”;
-避免“唠叨式提醒”:发现孩子即将分心时,用简单手势(如拍手、眨眼)或短句(“我们在吃饭哦”)提醒,减少重复说教。
秘籍四:释放精力+规律作息,给身体“充电”
每天保证1-2小时户外活动:跑步、跳绳、拍球等大运动能消耗过剩精力,同时促进大脑发育,改善注意力;
固定作息,保证睡眠:睡眠不足会加重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冲动,建议5-12岁孩子每天睡10-12小时,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产品,用讲故事、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。
秘籍五: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,别独自硬扛
如果孩子的症状明显影响学习(如成绩落后)、社交(如被同学排斥)或家庭关系(如频繁冲突),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就诊。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综合方案,可能包括:
行为治疗:由专业行为指导老师教孩子和家长具体的行为管理技巧;
药物治疗:针对中重度患儿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注意力和自控力(家长无需过度恐惧,规范用药是安全的);
学校支持:与老师沟通,让学校适当调整环境(如安排靠前座位、减少课堂干扰),共同帮助孩子适应。
最后想说:多动症孩子也有独特的闪光点,很多多动症孩子虽然注意力不集中,但往往思维活跃、创造力强,对感兴趣的事物充满热情。家长的耐心和科学引导,能帮他们扬长避短。记住,多动症不是“缺陷”,而是孩子神经发育的一种特点,只要用对方法,他们一样能健康成长,发挥自己的潜力。如果您对孩子的情况有疑问,别犹豫,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——我们和您一起,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