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

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童心守护者:用爱与专业编织健康摇篮
2025-07-22 09:56:02 200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
    7 岁男孩小明(化名)出院那天,阳光正好。他抱着护士的脖子说 这里的床比家里的软,没人能想到,这个几天前还因高热惊厥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孩子,已完全褪去病容。在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,童心守护者们的日常,就是用专业驱散病痛阴霾,用爱心编织温暖摇篮,让每个患病的孩子在呵护中重获健康与欢笑。

     

    用专业筑牢 “生命防线”

    护士站墙上,挂着块特殊的 作战图”—— 用不同颜色标注每个患儿的风险等级:紫三角代表需 24 小时监护,红三角提示病情易波动需留心。孩子病情变得快,我们必须比家长更早发现异常。护士长粟菲玲指着图上红三角区域说。

    凌晨三点,值班护士小刘核对输液单时,目光总瞟向监护仪 —— 那里住着个 1.8 公斤的早产儿,每一次呼吸都需格外关注。孩子不会说话,我们就得做他们的翻译官小刘说,资深护士能从婴儿哭声里辨出 饿了疼了,从幼儿眼神里读懂 害怕还是 难受

    上个月应急演练,模拟 过敏性休克的警报刚响,护士们推抢救车冲病房的速度比规定快 15 秒。真遇紧急情况,这 15 秒可能是生死线。粟菲玲说。科室定期组织演练,从穿刺速度到药品核对,每个环节都抠到极致。去年冬天流感高发期,一天收治 23 个重症患儿,护士们连续 36 小时连轴转,靠团队协作把所有孩子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。

     

    用爱心搭建 “童心乐园”

    儿科护士的口袋像 百宝袋:有给哭闹孩子的卡通贴纸,有额温枪,还有 勇敢宝宝小奖状。这些不起眼的东西,是化解孩子恐惧的 秘密武器

    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 必修课。为减少孩子痛苦,科室成立 穿刺攻坚组,成员都是有 10 年以上经验的护士。她们能在孩子握拳瞬间判断血管位置,进针角度精确到 5 度,固定时用透气弹力绷带做 小手套防抓挠。现在留置针成功率超 98%,但我们还在琢磨做得更好。穿刺组组长黄娟君说。

    病房墙上,贴着护士们手绘的 治疗漫画:小熊雾化、小兔拍背排痰,吃药被画成 给病毒喝魔法药水。有个患肺炎的小男孩怕打针,护士张给他讲 小勇士闯关的故事,边讲边完成穿刺,孩子全程盯着她,针打好才反应过来:原来打针真像闯关,一点不疼!

    用匠心编织 “病房温情”

    孩子会不会留后遗症?”“这药有副作用吗?面对家长焦虑,护士们既是护理者也是 心理疏导师。粟菲玲查房时总跟家长聊几句:昨天我子也发烧了,当妈的都一样揪心。简单几句话常让家属松快下来。

    科室的 家长微信群里,护士轮流通勤答疑。深夜十一点还有人回复:宝宝夜间咳嗽加重,试试垫高上半身 30 度。家长立刻回了句 太感谢了,这就去试试

    每年儿童节,病房变 童话小镇。护士们提前一周布置儿童节一早,护士戴卡通头套送礼物旁边还有每人一份零食篮软糖包装上写着 吃完要漱口哦看孩子们笑,家长眉头舒展,就值了。护士长擦着汗说,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贴纸。

     

    用坚守诠释 “守护真谛”

    在儿科,委屈是常事。有护士被家长训斥,抹完眼泪仍笑着喂药;有护士快临盆了,还在给新生儿做护理……“选择儿科,就是选了双倍责任和耐心。主任张青松的话,道出团队心声。

    护士小顾说,她们早习惯这样的节奏:凌晨听监护仪警报,边跑边穿外套;吃饭时放下筷子处理突发情况。看孩子们康复出院,就是最好的奖励。这是团队常说的话。小明妈妈送锦旗时,护士们正忙新患儿床位;媒体采访时,她们仍在病房穿梭 —— 对她们而言,最珍贵的是孩子出院时那句 谢谢阿姨

    夕阳西下,病房灯光亮起。护士们开始夜班工作,核对医嘱、测体征、盖被角…… 这些重复的动作平凡却闪耀。正如她们所说:我们成不了惊天动地的英雄,但能做每个孩子生命里最暖的光。

     

    如今,小明的手绘全家福贴在护士站 心愿墙上,旁边还有许多孩子的画,都用了最鲜艳的颜色。这些 童心守护者们用爱与专业证明:最好的治疗是治愈疾病也守护心灵,最暖的守护是融入细节的真诚与坚持,而这一切,都在为孩子们编织一个安稳的健康摇篮。


    上一页:一面锦旗映仁心:遗传科诊室里的希望故事 下一页:点滴汇聚的绿色奇迹:邵阳市妇幼保健院节能行动背后的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