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
乳汁淤积是由于哺乳期乳汁排出不畅,导致乳汁在乳房内淤积而形成,大多发生于产后2~4天,产生的原因包括哺乳延迟、哺乳困难等,患者发病后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、胀痛和红肿,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,影响哺乳的顺利进行。同时,还可能会继发急性乳汁淤积或者是乳腺脓肿。中医古籍多有记载“妒乳”“吹奶”“产后妒乳”“产后吹奶”之名,内外治法皆可用之。
一.中医病因病机
中医认为,本病或因感受外邪,或因情志失调,或因饮食不节导致乳汁排出受阻,乳生结核,进而出现肿块伴疼痛。
1.外感邪气 因产妇产后体虚,风寒之邪气侵袭乳络,使得邪气入乳,或寒邪凝结乳汁于乳内,或郁而化热,故而形成肿块。
2.肝郁气滞 情志失调致乳房气机运行不畅,且产妇多食味厚之物,易使脾胃运化失司,阻滞乳汁的生成和疏泄,乳汁稠厚难以排出。
3.饮食无节 产妇过食温补及下奶的食物,导致乳汁分泌过多,无法及时排出。
二.中医治疗
(1)中药内服疗法 秉承傅青主之“乳房胀痛治宜大舒其肝木之气”的思想以通肝生乳汤治疗:炒白芍、酒当归、炒白术、麦冬、甘草、熟地黄、通草、柴胡、远志。此方重在疏肝理气,调理脾胃,疏通气血之壅滞,解除乳房胀痛。
(2)穴位推拿疗法
①疏通法
点穴:天池、乳根、屋翳、膻中。
揉经:采用掌揉或大鱼际按揉肝经、胃经。
推络:大拇指或全掌推乳络。
②挤排法
挤乳: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从乳晕部向乳头方向挤压,如婴儿吸吮动作,如发现乳头凹陷时,用“十”字手法,即双手拇指和食指呈“十”字形放于乳头外,分别向外推乳晕,暴露乳头,然后牵引乳头,反复以上步骤。
排乳:从屋翳穴到天池、乳根、膻中穴开始排乳,即外上、外下、内下、内上顺序,依次将乳腺管排空。每侧15~20分钟,每日1次,共操作3次。
(3)中药封包疗法 中药封包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,通过将中药粉末制成糊状或者膏剂后,直接贴在患处进行治疗。其原理能使气血疏通,痈肿消散,乳汁通畅而治疗疾病。
(4)雷火灸疗法
灸疗药物燃烧时的热量,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,其热效应激发经气,使局部皮肤腠理开放,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,起到疏经活络、活血利窍、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。
(5)毫针疗法 将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皮肤,并运用提插、捻转等手法来刺激特定的部位,帮助疏通经络,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【预防与调护】
加强健康教育,提倡新生儿半小时内吸吮母乳头;鼓励产妇按需哺乳;指导产妇喂养姿势及乳房护理。产褥期避风寒,保持心情舒畅,切忌焦虑,并充分休息。产褥期3天内给予清淡易消化、营养丰富的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