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
翻看乡村振兴工作文档中整理的照片,有汛期的冒雨巡查、有烈日下走访的大汗淋漓、也有雨雪冰冻的嘘寒问暖,思绪不由得飘回2023年那个初夏。
启程:从办公室到田野乡村
2023年5月,转业到妇幼保健院的我,带着院领导的嘱托和内心的一丝忐忑,踏上了邵东市野鸡坪镇杨柳村的土地,参与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。身份的转变,环境的落差,是实实在在的挑战。记得第一次开“院落会”,乡亲们浓重的乡音让我听得一头雾水,只能靠村支书老李在旁边“翻译”,那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,跟在部队面对新装备时的茫然如出一辙。
但军人和党员的本能告诉我:你改变不了环境,那就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。于是,我开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——走家串户。从村东头的张大爷家到山坳里的王婶家,35户84人脱贫户,一户户走下来,手里的笔记本画满了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的“民情地图”。哪家老人慢性病要定期拿药,哪家孩子上学远,哪块地缺水……这些细节,连同乡亲们淳朴又略带审视的目光,一起刻进了心里。我知道,赢得信任,不能只靠嘴皮子。
纽带:健康关怀叩开“心门”
在邵阳市妇幼保健院,我耳濡目染的是,一份及时的体检、一次专业的指导,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轨迹。走访中我发现,村里留守的妇女儿童不少,健康意识薄弱,看病也不方便。妇女儿童的健康不仅关乎每家每户的幸福,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。我想起了老部队里常说的一句话:“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。”于是我立刻联系了“娘家”——邵阳市妇幼保健院。很快,一支专业的医疗队带着设备来了。村委会的临时体检点前,排起了长队。看着前来检查与理疗康复的乡亲们脸上期待又紧张的神情,看着医生们耐心细致的讲解,那一刻,我特别自豪能把这份资源带进山村。乡亲们看我的眼神,多了份亲近,少了份距离。他们开始叫我“小胡”,或者干脆就是“那个驻村工作队的帅小伙子”。在我驻村期间,医院共为村里提供义诊服务4次,共计服务350人次,发放药品价值6000余元,发放健康养生知识、艾乙梅及常见病预防宣传册600余份。
攻坚:汗水浇灌希望田野
乡村振兴,光有情怀不够,得干实事。利用在外党员大部分回村过春节的时机,我协助组织全村党员和村小组长,就村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座谈商讨,一致同意在村现有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上级帮扶资金发展壮大产业。利用帮扶资金聘请农业方面的人才进行田间日常指导,帮助培育新的种植品种,补齐技术、设施、营销等方面的短板,助力村民增强农业知识,组织四宝组蔬菜基地流转的土地和申家组、雷家组部分土地近100亩试种芥菜,给基地周边群众和脱贫群众120元/人/天的务工收入。拿着日结的劳动成果,村里的嫂子们笑得合不拢嘴。那份通过劳动获得认可的喜悦,比什么都珍贵。
本色:雨雪中的那抹“橄榄绿”
2023年那个酷热的夏天,监测户李又祥的心脏病又犯了,刚住院回来休养不长时间,其妻子心急如焚。工作队的帮助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。依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坚强后盾优势,带了市中心医院的心胸外科专家上门会诊、联系上海医大医院教授远程视频会诊,确定了其赴上海进行手术治疗,又为其免去近30万元的巨额住院手术费用。
2024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,寒风卷着鹅毛大雪,压得老房子吱呀作响。我立刻想到那几户住在老旧房子的独居老人,踩着齐脚脖深的积雪,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挨户敲门查看。帮视力残疾、年近九十又腿脚不便的李远香修好因结冰冻坏的水管后,他冰凉的手紧紧抓着我的胳膊,嘴里念叨着:“多亏了你这当过兵的后生仔,真是太感谢了……”风雪夜,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,是部队熔炉锻造的筋骨在支撑,是胸前的党徽在熠熠发光。
回望:新长征路上的脚印
驻村任期已满,我虽离开了杨柳村,但心中满是想念。这片土地教会我的,远比我付出的多。它让我明白,乡村振兴这场新的“长征”,需要的不仅是豪言壮语,更是俯下身子、沾满泥土的实干;需要的不仅是资源投入,更是与乡亲们心贴心的联结;需要的不仅是单次的医疗援助,更是把专业守护化作细水长流的健康防线。军人与党员的双重身份,让我甘做一枚种子,以妇幼健康的宗旨为桥梁,将健康观念与致富希望一同散播,守护妇幼安康、助力乡村振兴。
脱下军装,军人本色不改;变换岗位,党员初心永恒。军人执行力要护妇幼安康,党员使命感要筑健康根基。未来,我将以妇幼为纽带,让“人民至上”在岗位上续写守护新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