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
在邵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,有一支被称为“37°护士”的团队。37℃,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,恰如她们的服务——既有专业护理的严谨精准,又有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。从产前到产后,从母婴照护到家庭赋能,她们用全方位的守护,让每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浸满安心与暖意。
全周期陪伴:让每个阶段都有“温度护航”
产前检查门诊,“37°护士”用细节化解准妈妈的紧张。初次产检的小李满心焦虑,护士小张全程陪伴,细致解释每项检查意义。做超声时,她见小李紧攥拳头,便轻轻握住她的手,指着屏幕柔声说:“宝宝在肚子里很健康,很调皮呢。”检查后,小张还为小李定制孕期营养和运动计划,让她对孕期充满期待,这种身心共护的方式,是护士们的日常。
分娩室内,护士是产妇的坚强后盾。产妇小王因宫缩疼痛几乎放弃,护士小赵始终守在身边,按宫缩节奏指导呼吸、按摩腰部减痛,间隙喂水补充体力,疼得最厉害时,她紧握小王的手鼓励:“再坚持一下,你做得很好!”助力小王顺利分娩。
产后病房里,关怀同样细致。产妇小陈乳汁不足很焦虑,护士小刘立即为她指导哺乳姿势,鼓励新手妈妈让孩子多吸吮,定制催乳食谱并每日提醒,还常陪她聊天缓解情绪。在小刘照料下,小陈乳汁渐多,身心恢复良好。病房温度调节、轻柔护理等细节,都藏着护士的用心。
赋能与传承:把温暖变成“可复制的力量”
“孩子哭了是不是因为饿了?洗澡时水温和室温怎么调?”面对新手爸妈的手足无措,“37°”护士团队定期开设培训班。护士小张曾一边演示给婴儿哺乳,一边拆解步骤:“托住宝宝颈部时要稳,吸吮时宝宝的嘴和妈妈的乳房要有效衔接……”她笑着鼓励:“多练几次就熟了”,让新手爸妈从紧张到从容。
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更延伸到“家庭式分娩”的创新中。从助产士门诊开始,她们就向孕妇及家人传递“参与式分娩”理念:鼓励准妈妈自主选择分娩姿势、阵痛应对方式,让准爸爸通过按摩、陪伴参与产程。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产妇的主动权,更让家人成为“分娩支持小组”的一员,在协作中筑牢家庭情感纽带。
专业为基:让温暖有“硬核支撑”
“37°护士”的温暖,从不是空泛的关怀,而是扎根于扎实的专业能力。产房是高风险领域,她们以严苛的训练确保万无一失:分层级培训覆盖规范接产、新生儿复苏等专科技能,也包含快速术前准备、心肺复苏等基础能力;每月的应急演练中,从产后出血到新生儿窒息,她们模拟各种突发场景,通过视频复盘、分工优化,练就“忙而不乱”的应急能力。
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,更让护理质量持续精进。科室质控小组每周检查、每月分析,对产后出血、新生儿产伤等关键指标深入研讨,用PDCA、根因分析等方法优化流程——比如缩短中转剖宫产时间、限时完成无痛分娩,为母婴安全争分夺秒。这份专业认可,是温暖最有力的注脚。
初心如磐:被需要的“37℃”
产房走廊的展示架上,35面锦旗无声见证着“37°护士”的价值。每日清晨,护士长带着护士挨间病房敲门,对自然分娩和中转剖宫产的产妇轻声问询:“产房的温、湿度还合适吗?助产士教的呼吸法用着顺手吗?”
产妇和家属的连声感谢里,藏着太多温暖瞬间:“李护士宫缩时按我腰的力道刚好,喂水时还特意试了水温”。这样的认可会被记在绩效登记本上,化作当月的奖励。遇到家属追问:“为啥总来测黄疸”,护士便翻开护理记录册,指着曲线图细细解释新生儿胆红素变化规律。
深夜巡房的护士踮脚走过走廊,手电光斜斜照在婴儿床栏上,轻捏被角掖好宝宝露在外面的小脚,转身在走廊尽头的护士站写下“02:15母婴安睡”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混着产房里隐约的婴儿啼哭,成了“37°护士”最实在的注脚。
正如人体不能没有37℃的恒定体温,母婴安全的守护也离不开这样“专业+温暖”的平衡。护士长尹园园说:“‘37°护士’的坚守,就是让专业打底、用温暖护航。”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“37°护士”们,正以日复一日的坚守,诠释着护理最本真的意义。